英文是一種拼音文字,通過排列不同字母來組成單詞,詞語的拼寫與發音之間往往有著相對明確的對應關係,例如:如果兒童知道c, a和r三個英文字母各自的發音,他們可能可以按此拼出’car’的發音。
相對於英文,中文比較視覺化,中文字由不同的筆劃或部件組合而成,可大致分為獨體字和合體字,合體字佔大多數,當中以形聲字數量最多,例如:「佬」、「返」,獨體字則不能被分割,例:「上」、「人」。
英文的發展性讀寫障礙 (developmental dyslexia) 最常見的核心問題涉及到快速自動化命名 (rapid automatised naming) 和音韻意識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raújo et al., 2015; Landerl et al., 2013; Melby-Lervåg et al., 2015),相反中文則不只這些。
Li, Hu and Liang (2022)的meta-analysis報告指出中文讀寫障礙兒童在以下四項範疇會有困難,因此他們建議在日常教學中加強對這些範疇的訓練。
快速自動化命名被認為是中文讀寫障礙的核心問題之一,和英文一樣。在這項測試中,兒童需迅速地命名眼前的物品,例如常見的物品圖片、色塊、數字等。研究人員會記錄兒童完成任務所花費的時間以及其回答的準確度,一般而言花費時間愈長及錯誤愈多,兒童的讀寫能力通常會較弱。
其次是字形結構知識 (orthographic knowledge),即是對文字結構和其組成的規律的知識和技巧,若兒童對字形結構有一定認識,包括形旁和聲旁的意思/發音和關係及部件的位置,這能幫助他們辨識中文字,例如:「清」是「氵」旁,和水有關,讀音與「青」一樣。至於獨體字,由於形-聲-義之間的關係沒有規律,兒童需要有良好的字形結構知識去區分看起來上非常相似的字,例:「大」和「犬」的差別在於一點,意思已大相逕庭。
第三是音韻意識,是指識別和操控語音的能力,例如:「谷」删去了/g/音是「屋」,又例如「媽」和「馬」聲調不同,意思也不同。
第四是語素意識 (morphological awareness),這可分成複合詞意識和同音字意識。複合詞意識是指運用獨立的語素可以組合起來構成新詞語,例:「膠」+「袋」=「膠袋」;至於同音字意識是指理解一個音節可以對應多個語素的現象,例:「蕉」、「焦」、「椒」讀音相同,但它們的寫法和意義不同。
Reference
Araújo, S., Reis, A., Petersson, K. M., & Faísca, L. (2015). Rapid automatized naming and reading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7, 868–883.
Landerl, K., Ramus, F., Moll, K., Lyytinen, H., Leppänen, P. H., Lohvansuu, K., ... & Schulte‐Körne, G. (2013). Predictors of developmental dyslexia in European orthographies with varying complexit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4(6), 686-694.
Li, X., Hu, M., & Liang, H. (2022). The percentages of cognitive skills deficits among Chinese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yslex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ain Sciences, 12(5), 548.
Melby-Lervåg, M., Lyster, S. A. H., & Hulme, C. (2012). Phonological skills and their role in learning to read: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8, 32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