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兒童語言發展 » 探索選擇性緘默症的典型特徵

探索選擇性緘默症的典型特徵

27 October 2024

你是否曾經遇過這樣的情況:「在家中能如常說話,但一回到學校便不說話,只是靜靜地坐在一旁」,這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的表現。

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是一種社交焦慮症,孩子在面對某些特定情境或人時,他們會無法說話或發出聲音,反應凍結僵硬,表現退縮害怕,然而在家中或與熟悉的人相處時,他們又能夠自在地交流。

選擇性緘默症通常在3到6歲之間被診斷出來,但症狀可能直到兒童進入小學後才被注意到。研究顯示,選擇性緘默症在女生中稍為較常見,男女比例大約在1:1.2至1:2之間,盛行率約為0.03%至0.79% (Driessen et al., 2020)。學者們總結了三個主要因素影響孩子的社交參與和溝通能力,包括「和誰說話」、「在哪裏說話」、「在做甚麼」(Schwenck et al., 2022),以下是一些典型特徵:

  • 孩子能夠在熟悉的環境中與他們感到舒適的人說話,例如在家中與父母說話。
  • 他們在學校無法開口說話,有些孩子可能會運用面部表情和手勢表達,但有些可能會沒什麼表情,甚少眼神接觸,看起來像木頭人,因而可能被認為是不專注或冷漠。
  • 即使是熟悉的環境,身邊有最親的人,若出現不太熟悉的人,他們可能會變得沉默,例如家中有訪客。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DSM-5)》,選擇性緘默症的診斷標準包括以下五點。第一,在某些特定的社交場合如學校,持續無法說話,不過在其他情境下可以正常溝通。 第二,這種無法說話的情況對學業、工作表現或其他社交溝通造成影響。 第三,該情況需持續至少一個月,惟這不包括入學後的第一個月。 第四,該情況不能歸因於缺乏對該社交場合所使用的語言的理解。第五,該情況無法用其他溝通障礙來解釋。

以上情況不是因為孩子不願意說話,不是他們自主地選擇不發聲,更不代表他們不想參與或學習!相反,這是因為他們內心的焦慮和不安感,這可能來自於對社交場合的恐懼、尷尬感、擔心被注意到或批判,以及對新環境或陌生人的不安全感,使他們感到無法自在表達自己。當孩子感受到別人期望他們開口說話時,他們會感到壓力,可能會發脾氣,或索性拒絕出現在該環境,比如不願上學。過往已有研究表示早期介入十分關鍵(Oerbeck et al., 2018),下一篇我們便會探討一個實證為本的治療模式。

Reference

Driessen, J., Blom, J. D., Muris, P., Blashfield, R. K., & Molendijk, M. L. (2020). Anxiety in children with selective mutism: a meta-analysis. Child Psychiatry & Human Development, 51, 330-341.

Oerbeck, B., Overgaard, K. R., Stein, M. B., Pripp, A. H., & Kristensen, H. (2018). Treatment of selective mutism: a 5-year follow-up study.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27, 997-1009.

Schwenck, C., Gensthaler, A., Vogel, F., Pfefferman, A., Laerum, S., & Stahl, J. (2022).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 place, and activity that trigger failure to speak in children with selective mutism.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31, 1419–1429.

相關文章
26 March 2021
我們平常遇到不懂的英文字時,我們會Google查它的意思,但當下次再遇上同一個字的時候,我們很可能已經忘記了它的意思。
05 June 2020
如果你有一盒「找不同」的教材,即是兩幅非常相似但仔細看後會有發現有不同的圖片,你會如何和孩子一起玩?
下篇文章
29 October 2024
過往有一些研究結合了親子互動輔導(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和行為技巧,稱為「選擇性緘默症親子互動輔導」。
上篇文章
25 October 2024
相信大家教小朋友時,總會試過覺得小朋友的手沒放好,「手多多」周圍把玩東西,看來沒有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