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教小朋友時,總會試過覺得小朋友的手沒放好,「手多多」周圍把玩東西,看來沒有專心。你有想過是因為他的手太「空閒」了嗎?為甚麼我們不安排一些東西讓他的手去幫助學習呢?
之前看到一份研究,是關於「Visual- and Movement-Based Grammar Interventions 」(Springle & Hester, 2019)。對於「視覺為本 (visual-based)」,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我們常常強調多運用視覺提示,反而是「動作為本 (movement-based)」吸引了我。
學者們指出,學習文法(grammar)也涉及程序記憶技能 (procedural memory skills),就像學習肢體動作一樣。在處理文法時,幼兒大腦的外側溝(Sylvian fissure)會被激活,而這個特定區域在做動作時也會被激活 (Skeide, Brauer, & Friederici, 2014),所以在學文法時加入動作也有好處呢。
動作為本(movement-based)訓練的意思是指在說出句子時,同時以動作表達,所以絕不是只做動作而不說話啊!不過這裏的「動作」並不是指用動作表示出動詞的意思,反而是用 「動作」 表示出「文法目標」。例如,小朋友要學「名詞眾數要加-s」時,就像是’I have two appleS. ',那麼在說到apples的-s時,便加入一個特定動作去表示-s,例如扮一條嘶嘶聲的蛇。其他文法目標還有:現在進行式(+ing)、過去式(+ed)、XX的(+’s)等等。
我認為重點不在於你用甚麼動作表示,即是同一個目標,小朋友A可以用動作A,小朋友B可以用動作B。相反,重點是在於要貫徹始終,即是教小朋友A時,你們決定了用動作A去表示眾數-s,便應該繼續用動作A,不要改來改去。即是說,'I have three carS'、'There are eight bookS'等句子中的-s都應該用同一個動作表示,用動作加深小朋友對於這個-s的印象。
這個研究結果發現,不論使用動作為本(movement-based)或者視覺為本(visual-based)訓練,都能幫助小朋友學文法。雖然這份研究指出以上訓練都有用,但是要留意實驗只有兩名六歲小孩參與,有機會會影響可信度,不過它的訓練理念仍很值得我們參考一下!
Reference
Skeide, M. A., Brauer, J., & Friederici, A. D. (2014). Syntax gradually segregates from semantics in the developing brain. Neuroimage, 100, 106-111.
Springle, A. P., & Hester, P. P. (2019). A Comparison of Visual-and Movement-Based Grammar Interventions for School-Age Children With Language Impairment. Perspectives of the ASHA Special Interest Groups, 4(5), 1085-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