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兒童語言發展 » 切合語言和文化背景的故事圖卡

切合語言和文化背景的故事圖卡

27 April 2023

兩個同樣有語言障礙的兒童,即使治療目標相同,他們的課堂內容也可能不一樣,因為我們所用的教材應該因應兒童的語言、種族和文化背景進行調整,並沒有所謂「一刀切 (one size fits all)」的治療方法 (Cycyk et al., 2021)。 運用具語言和文化敏感 (linguistically and culturally sensitive) 的教材是非常重要。「語言」和「文化」是兩個概念,當看到圖中一家人圍著餐桌聚在一起,每人面前都有一份烤肉、薯仔、約克郡布甸和蔬菜,食物上面淋滿肉汁,不了解英國文化的人可能未必知道這是英國星期日的傳統菜 Sunday Roast。即使我們將它直接翻譯成中文「週日烤肉」,我們也可能會感到疑惑,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沒有「週日烤肉」這個飲食概念,因此將教材翻譯成中文並不代表我們具文化敏感度。

即使同是華人,香港人可能不知道台灣小食「甜不辣」,相反台灣人也未必知道香港的「煎釀三寶」是什麼,由此可見,雖然大家語言非常接近,大家同樣用繁體中文,但香港人說廣東話,而台灣人說國語,我們單看名字也未必清楚了解該小食是什麼。

過往的研究顯示,運用語言和文化恰當的治療方式能提升兒童在課堂的參與度和父母的滿意度,也能促進兒童治療進度。不過要找到為華人而設的教材不容易,要找到免費的資源更是難上加難,現在就告訴大家香港考評局有上載説話評估的題目到他們的網站,裏面有些排卡說故事的教材供大家下載,人物都是華人臉孔,裏面包括的場景有酒樓飲茶、農曆新年包利是、學校旅行等,切合我們的文化,故事難度不一,由四歲開始可以試用。

Reference

Cycyk, L. M., De Anda, S., Moore, H., & Huerta, L. (2021).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adaptations of early language interventions: Recommendations for advanc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30(3), 1224-1246.

相關文章
07 August 2020
只看名字「社交故事」,你可能會以為這是指一個和社交有關的故事,與坊間的圖書/繪本一樣,其實它們並不一樣呢!
31 May 2025
Incidental learning(偶發學習)是一個在語言學習中常見的概念,這是指兒童經由日常經驗和活動去學習新知識或技能,而非明確地被教導。
下篇文章
19 May 2023
過往已有大量文獻證實敘事訓練的成效,能用以教授故事文法、複雜句式、詞彙、推論和社交語用等,有助學業和社交溝通發展。
上篇文章
19 April 2023
之前在Instagram進行了一個調查,請大家寫下講到「打機/玩電子遊戲」便會馬上聯想到的三個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