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疚是一種情緒,它會受到兒童本身性格影響,尤其是恐懼傾向,一般來說,容易感到害怕的孩子更有可能對壓力事件產生憂慮,一份早期的研究分析了兒童的內疚感 (Kochanska, 1993, Kochanska et al., 2002),雖然有點舊,但是內容挺有趣的,所以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研究中有106名兒童參與了實驗,18個月大時,媽媽會先填寫一份問卷,然後在22、33和45個月大時,除了媽媽填寫問卷,兒童也會親身參與「內疚感」實驗,過程中他們會誤以為自己弄壞了一些非常貴重的物品,研究人員會觀察兒童的反應,例如:有否迴避眼神、身體緊繃、掩臉、後退、臉容扭曲等。
另外,同樣地在22、33和45個月大時,兒童會參與「恐懼感」實驗,他們會和媽媽共同留在一個房間內,但媽媽不會干涉兒童,而一名研究人員會在同一房間裏,鼓勵兒童做出數樣或會令他們感到害怕的事情,包括:爬梯子、將手伸入黑盒、在跳彈床上向後躺等,然後研究人員會按兒童表現評分,例如:由「不用鼓勵便能獨立完成」到「拒絕完成任務並表現緊張。」
最後在56個月時,他們會被獨留在一間房中,房裏有一份精美的玩具,但兒童會被告知規則,就是「不能碰!」。
結果學者們得出以下重點,第一,在輕微壓力的陌生環境中容易感到害怕的兒童,會較容易表現出強烈的內疚感。第二,隨著年紀漸長,兒童大部分的內疚和害怕反應都減少了。第三,在33和45個月大時,女孩比男孩表現出更多的內疚反應。第四,權力壓制型的媽媽的孩子會表現出較少的內疚感。第五,表現出更多內疚感的兒童在56個月大時較不可能違反守則。
Reference
Kochanska, G. (1993). Toward a synthesis of parental socialization and child temperament in early development of conscience. Child Development, 64, 325–347.
Kochanska, G., Gross, J. N., Lin, M. H., & Nichols, K. E. (2002). Guilt in young children: Development, determinants, and relations with a broader system of standards. Child development, 73(2), 46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