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心理學冷知識 » 三歲小孩懂得分辨善和惡嗎?

三歲小孩懂得分辨善和惡嗎?

09 February 2021

答案...... 竟與長大的地方相關?

一項研究找來了一群3歲和5歲的中國及德國兒童們參與測試 (Li, Hou, Zhu, & Tomasello, 2020),他們先觀看4個由玩偶演出的小劇場,裏面共有三個玩偶,分別是主角、朋友和旁觀者,劇情是朋友有一個開不了的盒。

四個小劇場中,主角各有不同的意圖,結果也有不同: 第一個:主角想幫朋友開盒,最後成功開到了,因此是大團圓結局,意圖和結果均是好的,兩者吻合。 第二個:主角想幫朋友開盒,但仍開不了,所以意圖是好的,但結果未如人意。 第三個:主角袖手旁觀,由得朋友自己開,最後他竟然成功開到了,所以意圖是壞的但結果卻是好的。 第四個:主角刻意按著盒,不讓朋友開,最後真的開不了,今次意圖和結果相符,都是壞的。

然後,兒童們要判斷4位主角的行為是否可取。

結果發現,中國兒童在3歲時已開始懂得考慮到主角的意圖,去決定他的行為正確與否,即是就算結果不如人意,如果主角的意圖是好的,他們也會支持主角的行為。相反,德國兒童在3歲時會較依賴結果的好壞去決定主角的行為是否正確,即是就算主角的意圖是壞的,若結果是好的,他們也會傾向支持主角的行為。

到了5歲時,中國和德國兒童都懂得考慮別人的意圖去作出道德判斷 (to make an intent-based moral judgment)。

對於中國和德國兒童的表現,學者們以文化差異作解釋,在華人社會中,人們傾向婉轉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對方因而需要依賴說話者的意圖和情境再作推論,才能領會到話語的真正意思,因此兒童會較常接觸和明白到這種「多想一層」的溝通模式,而在德國人社會中人們傾向直接清晰地表達自己所想。

Reference

Li, J., Hou, W., Zhu, L., & Tomasello, M. (2020). The development of intent-based moral judgment and moral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indirect reciprocity: A cross-cultur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1-9.

相關文章
11 August 2020
身處這個黑白混淆的時代,我們可以如何教育孩子區分是非黑白、明辨善惡?
08 March 2021
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遇上一些不愉快,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或許能令你和朋友得到快樂的方法,就是用金錢買快樂!
下篇文章
15 February 2021
上次和大家介紹了閱讀表情的難易度,今次就會介紹兩個技巧,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孩子閱讀表情的能力。
上篇文章
05 February 2021
執行功能 (executive function) 是指一個人能專心於目前所做的事,以達到目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