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第一時間會想到甚麼因素?
美國Duckworth教授和Seligman教授在2005年對140名平均13歲的兒童進行了一項研究。一開始時,所有兒童、他們的老師和家長均填寫了有關兒童自律性的問卷,問卷内容包括:兒童能否跟從指令、有沒有衝動行為、能否為了之後想要的東西而放棄即時的獎賞等。結果發現,自律性能成功預測該年的學業成績、課堂出席率和升中競爭力等。
那麼智力又能否預測呢?
於是兩位教授又做了另一個實驗,他們再找來了164名平均13歲的兒童,進行和上述研究相似的步驟,一樣要填寫問卷,但今次所有兒童要多做一件事,便是在實驗開始時進行智力測試,以取得他們的智力分數。
結果和上次一樣,自律性又一次預測了兒童未來的學業成績,而今次,自律性甚至比智力更能準確地預測未來的學業成績。
因此,當我們苦惱為何孩子的學業成績總是不如人意時,除了想「做得不夠多練習?」、「老師教得不好?」、「天生較不聰明?」之外,不妨想想是不是孩子的自律性較弱,在日常生活中助他們提升自律性,例如:幫助孩子學會延遲滿足,鼓勵他們為一個較大的獎勵而放棄即時的小獎勵;鼓勵自我管理,與他們一起建立計劃和目標,並引導他們按照計劃完成任務,他們可以使用日程表或待辦事項清單,讓他們學會安排時間和優先次序。
Reference
Duckworth, A.L. & Seligman, M.E.P. (2005). Self-discipline outdoes IQ in predict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 93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