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治療常出現的一個訓練是排序圖卡,大家有想過為甚麼嗎?
排序圖卡背後需要的一個很重要的思維能力,就是時序概念。我們的日常活動其實就是一個個程序,能被分拆成不同的步驟,小至「取洗手液,開水龍頭,洗手」,大至「刷牙,洗臉,食早餐」。
要正確排序,兒童須明白圖畫之間的關係,並運用數項不同的執行功能能力,包括:計劃、組織、視線轉移、記憶、自我檢查等 (Meltzer, 2004)。兒童先要看一看所有圖畫,了解整體圖卡想表達的主題,然後觀察圖片的細節,再記住圖片重點,以便和其他圖片作比較,再作推論。
讓我舉例說明,當孩子看到大部分圖卡中都有麵包,部分有芝士、番茄、牛油等,其中有一幅圖有一份完整的三文治,這時,他會推論出這套圖卡是關於製作三文治。當他開始排序時,如果見到圖畫中的麵包上甚麼也沒有,就會推想:「這幅圖應在較前的位置,因為三文治還未製作好」。相反,如果見到圖畫中有一個男孩準備吃三文治,就會推想:「這幅圖應在較後的位置,因為三文治已完成」。他們需要前後思索圖畫之間的關係,才能一步步地將相連的圖卡放在一起,最後由頭檢查一次,看看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
為讓他們認識更多時序連接詞去擴展句子長度,家長可多示範如何使用不同的時序連接詞,例如:「首先」、「然後」、「最後」等,並請孩子運用完整句子和連接詞去描述圖卡。
Reference
Meltzer, L., & Krishnan, K. (2007). Executive function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L. Meltzer (Ed.), Executive function in educa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pp. 77–105).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