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需要創造互動性高的閱讀時間 (Interactive Story-time),接下來我們會按年齡介紹共讀技巧,講解如何邊閱讀邊交流。
大家別低估閱讀過程中的討論,因為已有研究指出兒童的口語發展和讀寫能力有密切的關係 (Hill, 2010)。
對於年紀較輕的孩子來說,首次閱讀一本書時,家長可擔任主導角色,即是直接說出整個故事,朗讀故事的過程中,指出每頁中你想孩子學到的文字/圖畫,也能以動作演繹出詞語意思。同時定時和孩子保持眼神接觸,留意孩子是否有專注聆聽。
例如,家長說:「小白兔行去森林度 (指向森林),因為佢好肚餓 (摸摸肚子,做出難受的表情),所以佢好想食紅蘿蔔 (指向紅蘿蔔)」。
由第二次開始,家長可逐漸將說故事的主導權交給孩子,並開始發問。最簡單的便是問「這個是甚麼?」、「在哪裏」、「這是誰」,而這些答案需須是家長在第一次閱讀時有刻意指出的事物,家長聽到答案後,並用完整句子表達一次,加深孩子記憶,再順著情節繼續說故事。
隨著閱讀次數增加,孩子對故事內容有所認識,家長便可問一些較難的問題,例如:「一開始發生甚麼事?」、「然後發生甚麼?」、「最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孩子直接回憶故事內容,然後完整地表達出來,藉此提升口語理解和表達能力。
若是年紀較大的孩子,首次閱讀一本書時,家長不需刻意主導閱讀過程,雙方更像是邊閱讀邊討論,閱讀過程中,大家可輪流按書本中的文字朗讀,家長可發問預測性的問題,看過書本封面後,問「你覺得這本書是關於甚麼?」;看過頭幾頁後,問「你認為之後會發生甚麼事?為甚麼你會這樣猜測?」;多看幾頁後,問「故事的發展和你剛才猜想的一樣嗎?為甚麼?」;看結局前,問「你認為故事最後會怎樣?為甚麼?」。
發問後,你也可以提出你的看法,和孩子保持交流,因為溝通是雙向的。完成故事後,家長可引導孩子作延伸思考,問一些能將孩子日常生活和故事情節聯繫一起的問題,例如,「如果你是故事中的XX,你會怎樣做?為甚麼?」、「你有沒有試過......?那次發生甚麼事?」、「你覺得故事中的XX最像你認識的誰?為甚麼?」等。
Reference
Hill, S. E. (2010). Oral language play and learning. Practically Primary : Giving Voice to Literacy, 15(2),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