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情緒與行為 » 培養出高情商孩子的5大教養策略

培養出高情商孩子的5大教養策略

29 November 2024

情緒調節在兒童發展中擔任著關鍵角色,它不僅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術表現,還會影響到社交技能、人際關係及心理健康,然而情緒教育在學校中並不是一個重點課程領域,同時家長又未必懂得怎樣教。

今次和大家分享的是耶魯大學情緒智商中心研發的RULER策略,去教導孩子調節情緒(Hoffmann et al., 2020),這些策略分別是:

第一,Recognising - 察覺。

我們可以提示孩子留意臉部表情、聲調、肢體語言等線索,也能留意自己的生理反應,例如:心跳加速、手掌流汗,藉此辨識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第二,Understanding - 理解。

我們能用問題去助孩子理解出現該情緒的原因和潛在後果,例如:「剛剛發生什麼事?和你預期或理想中的一樣嗎?」

第三,Labeling - 標記。

我們應運用準確的詞彙標記情緒,避免用一些模糊不清的詞語表達,我們平常講的「唔開心」實際上可能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情感,例如悲傷、失望、焦慮等。

學者們推介了一個叫做mood meter的工具,它能讓孩子快速看到和識別出自己情緒,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狀態,並運用具體的情緒詞彙標示出來。 圖表上的橫軸是愉悅度,垂直軸是能量,然後一分為四個顏色區域。

  • 黃色:高愉悅+高能量,例如:快樂。
  • 紅色:低愉悅+高能量,例如:憤怒。
  • 綠色:高愉悅+低能量,例如:平靜。
  • 藍色:低愉悅+低能量,例如:沮喪。

Mood Meter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目標不是要孩子無時無刻都在綠色區域,紅色和藍色也不代表差;目標是不論他們處於哪種顏色區域,他們也能與情緒共處,有需要時我們都在旁支持他們。

第四,Expressing - 表達。

我們需要支持孩子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情緒,同時以非批判態度去聆聽。孩子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感到憤怒、悲傷或焦慮等,在這些情緒出現時父母可提供支持和安慰,而不是責怪或否定。真誠的理解和接納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安全感,使他們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情感。

第五,Regulating - 調節。

我們可以用meta-moment去調整情緒,在辨識到情緒的觸發點後,我們可以與孩子一起暫停一會,嘗試冷靜下來,例如:深呼吸或數1-10,想像一個最好的自己 (這可以參考父母、哥哥姐姐等人),然後考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自己」會怎麼做,最後調整自己的行動,選擇一個恰當的方法去應對。

最後給大家個小貼士,培養具有高情商的孩子的關鍵在於父母本身,父母不但要支持和幫助孩子去發展這些技能,還需要以身作則。若父母從不開口講自己的感受,孩子也可能不會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尤其是當他已經在發脾氣,而你已在發火邊緣,他更不會敢提出自己的感受。這需要由日常生活做起,當孩子看到父母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感受時,他也會感到安心,感受到家是一個可以放心分享的地方,也能從父母身上學到如何面對和調整情緒。

情緒調節是一個人生課題,它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和永遠適用的應對方法,因此父母不妨多引導和支持,與他們一起不斷地學習和實踐,助他們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

Reference

Hoffmann, J. D., Brackett, M. A., Bailey, C. S., & Willner, C. J. (2020). Teaching emotion regulation in schools: 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practice with the RULER approach to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Emotion, 20(1), 105.

相關文章
19 May 2021
就如大人一樣,小朋友有動怒的時刻,可能是生氣,也可能是傷心,而且都是突如其來的。
30 July 2021
假想遊戲 (pretend play),相信不少人都聽過,在自然情境下,幼兒在1.5歲開始,他們不需大人教導就會玩假想遊戲。
下篇文章
01 December 2024
在診斷言語障礙時,若父母在場,我必定會詢問他們對小朋友的語言和溝通能力的看法,因為他們是小朋友成長過程中最親近的人,與小朋友相處的時間遠超過這短短的一節評估課,因此通常能夠提供一些課堂中未必可見的觀察。
上篇文章
27 November 2024
談到聽力障礙,我們即時想到的影響都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相關,但其實我們的耳朵不只用來聽言語(speech),音樂其實是另一大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