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幼兒語言發展 » 孩子不太説話,有人説長大後就會自然好了,等,還是不等?

孩子不太説話,有人説長大後就會自然好了,等,還是不等?

29 March 2020

我們以前常聽到「等待及觀望」的態度 (wait-and-see approach),現在已是過時的做法 (Singleton, 2018)。

學術界中有一個詞𢑥叫作「遲語兒」(late talkers),意思是在理解能力、認知、遊戲技巧、動作、社交技巧等方面大致上發展正常,但表達非常有限,標準為18-20個月大只懂說10個字 或 21-24個月大只懂說25個字 或 24-30個月大只懂說50個字,並無將兩個字組合起來 (媽媽+抱) (Rescorla, Mirak, & Singh, 2000)。

20-30%的遲語兒是不會在無治療的情況下,自自然然追上同齡兒童的語言能力 (Ellis & Thal, 2008),即是等待是沒有用的。

至於其餘的70-80%,他們能在無治療的情況下在5-7歲階段趕上同齢兒童,語言能力屬正常範圍,但是他們仍可能比其他同齢兒童在詞𢑥、語法、讀寫、行為、執行功能、語言記憶上等方面稍弱(即是在「正常範圍」內的偏低水平),部分差異更可持續至17歲(Hawa & Spanoudis, 2014; Rescorla, 2013; Singleton, 2018)。

因此,如你有任何懷疑,而你的孩子也有以下的特徵,我們建議你帶孩子去作全面的言語評估,向言語治療師徵詢意見,不要錯失早期的治療黃金期。 - 非常安靜,甚少牙牙學語 - 家族有言語、學習障礙的歷史 - 很少玩遊戲,不會玩扮演遊戲 - 家中很少有人和孩子互動,孩子對和人溝通也不感興趣 - 很少使用手勢表達

Reference

Rescorla, L. A. (2013). Late-talking toddlers: a 15-year follow-up. In L. A. Rescorla & P. S. Dale (Eds.), Late talkers: language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s, and outcomes (pp.219-240).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Hawa, V. V. & Spanoudis, G. (2014). Toddlers with delayed expressive language: An over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risk factors and language outcomes. Researchers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5, 400-407.

Ellis, E. M., & Thal, D. J. (2008). Early language delay and risk for language impairment.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15(3), 93-100. Singleton, N. C. (2018). Late talkers: Why the wait-and-see approach is outdated. Pediatric Clinics, 65(1), 13-29.

Rescorla, L., Mirak, J.,& Singh, L. (2000). Vocabulary Growth in Late Talkers: Lexical Development from 2;0 to 3;0.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27(2), 293-311.

相關文章
07 December 2020
根據Rescorla (1989)的篩選標準,如果幼兒到2歲時,能表達的詞彙少於五十個,或者未能將兩個詞語組合起來使用,就可被界定為「遲語兒」。
30 April 2021
幼兒一開始懂得說的話很多時都是名詞,例如:媽、爸、奶,去取得別人注意和表達自己的需要。
下篇文章
31 March 2020
兒童的遊戲行為能幫助他們求知,這也是配合他們每一個階段的認知發展 (Piaget, 1962)。
上篇文章
26 March 2020
孩子在早期學習語言時,說話都會非常簡單,也會出現錯誤。家長可怎樣做幫助孩子去學習更多詞語和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