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可能會出現各種行為問題,例如:大叫、發脾氣、動手打人等,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行為問題的誘因常見於當下的環境中,即是行為問題不會無緣無故地出現。我們要看一看的是:Antecedents, Behaviour and Consequence (ABC),即是誘因 「什麼事情令到行為問題出現?」、行為「孩子做了什麼?」和後果「身邊的人對於孩子的行為問題有什麼反應?」。
當我們嘗試去減少行為問題時,我們應該審視當下的環境,從而去找出誘因,並作出改變。我們也應該找出該行為問題的「功能」,常見的功能包括:1. 正面:得到別人的注意、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等、2. 負面:逃避自己討厭的事情 和 3. 感官:調節感官刺激,可以是增加或減少,常見於自閉症孩童。
因此,如果我們想減少行為問題的出現,我們應該盡可能減少誘因的出現,並教導孩子如何用另一個處理方法,去達到同樣的功能。例如:天天、媽媽和弟弟在家中,誘因是媽媽要照顧弟弟,沒有時間和天天一起玩,因此他感到孤單。於是他的行為便是大叫和發脾氣,因為他想得到媽媽的注意,結果,媽媽責罵天天,她也給了天天平常不能玩的iPad,好讓他安靜下來。
值得留意的是結果的部份,被責罵看似是一樣壞事,但是在天天的角度而言,他得到了媽媽的注意。更壞的是,他得到了一部iPad,加強了他的行為問題。因此,我們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要減少他的行為問題,媽媽可以請天天一起幫忙照顧弟弟,做些非常簡單的事情,例如:幫忙拿一些物品,但這要在情緒出現時便開始做,因為若他已成為在鬧情緒,當下也很可能聽不入耳。另外媽媽也可教導他一些正確得到成人注意的方法,例如輕拍別人的肩膊、畫或者寫下她想告訴媽媽的事情,稍後才告訴媽媽等。
Reference
Chandler, L. K., & Dahlquist, C. M. (2006). Functional assessment: Strategies to prevent and remediate challenging behavior in school settings (2nd ed.). New Jersey: Pearson Higher Education.